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辩护人天职

1970-01-01 08:00 340

执业这么些年,申请法院异地管辖的案例有,申请法官回避很少,2020年算是撞上了。某大案休庭后会见被告人,他提出法官数大程序性瑕疵,表达对能否依法公正审判之强力疑虑,希望申请法官回避。其实,当事人的感受也是庭审中三位辩护人相同感觉,旁听的当事人亲属及一位媒体记者体验同此。法官审判不规范表现在:违反中立者诉讼角色,展示出明显的未审先定主观倾向,有罪推定意向强烈。尚未进行到控辩双方举证质证阶段,法官在发问环节,不仅频频向被告人发问,连珠炮穷追猛打,感受呼之欲出:你不认罪,你在狡辩,你不老实!不仅如此,法官觉得被告人回答不合其意时,竟然说:”你还是本科学历,这个还搞不清楚?!“。尽管出现程序性障碍,下午的庭审未能继续,法官庭审不中立,裁判员亲自下场踢球、第二公诉人或审讯警察的不良印象已然形成,被告人不信任感牢不可摧:法官比公诉人还要”凶“!
    法官主导庭审,自然依法有权向被告人发问,问题在于,依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庭审规则,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目标,法官庭审表现中立、适度、超脱已是法定规则和法界共识,集警检法于一体的审案法官表现,回到1996年前”纠问式“审判场景记忆。庭审实质化改革大背景下,法官举止让人不适,被告人难以信赖司法,自然有其合理性。法律规范存在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司法公正”时,可以申请回避的规定,被告人享有申请换人权。被告人对法官”羞辱性语言“心理不适,尽管无法作为回避理由,却也可作为法庭语言欠缺规范性之事实依据。
   辩护人以维护当事人合法诉讼权益为天职,对法庭程序性瑕疵,有告知当事人的义务,掐指算来,这位法官对本辩护人三度程序性轻慢。早前,辩护人对检方将同案犯分案起诉,法院分案审判之程序瑕疵申请合并审理,后辩护人申请法院批准辩方提供无罪证据涉及数证人出庭作证,辩护人再对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重大瑕疵,申请法院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
辩护人三次申请,均杳无音信,法官未有回应,当辩护人主动问询,法官答复,是否同意证人出庭看庭审情况。联想在辩护人发问环节,被告人一位辩护人发问完毕,本辩护人正待法官引导发问时,法官直接跳跃至被告单位辩护人发问,本辩护人要求发言,法官这么回答:“刚才,你怎么不说呢?”。这位法官程序正当性意识有待提升,与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目标不合,这评价应该并不过分。旁听记者评价:旁听了这么多刑事案,今天算是长见识了,这法官带有强力的审讯定罪倾向。
    被告人申请法官回避,同时希望两位辩护人一致行动。诉讼实务中,本律师主动申请法官回避的几乎没有,为维护当事人合法诉讼权益,若当事人申请回避理由有理有据,慎重决定,辩护人就有责任有义务站于同一阵营。这位法官,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