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田岩案无罪判决暨对中国刑事司法的启示
9月26日,日本静冈法院重审58年前的袴田岩抢劫杀人案,作出无罪判决,震动日本社会,对日本检察机构公信力负面冲击,笔者将就“袴田岩案”暨对中国刑事司法的借鉴意义,作些粗略思考。
一、关于袴田岩抢劫杀人案
1966年6月30日,日本静冈县味噌加工公司一名高管住宅被烧毁,两名儿童在内高管一家四口被杀害后焚尸。警方逮捕了工厂保安袴田岩,认定其有重大作案嫌疑。
审讯中,袴田岩供认杀人,开庭后翻供,辩称被警察“屈打成招”。一年后,警察在工厂味噌罐中发现沾有血迹的衣物,上面的血型与受害人及袴田岩的血型相符,成为法官认定袴田岩杀人关键物证。1968年9月,袴田岩被法院判处死刑,此后在监狱等待执行,1980年,日本最高法院确认死刑判决。
随后几十年,袴田岩及其家人多次上诉,静冈地方法院、东京高等法院、最高法院驳回重审请求。
2014年,袴田岩辩护团通过实验证明,DNA检测结果显示,作为关键证据的衣物上的血迹并不属于袴田岩,5件衣物极有可能是当年搜查机关放在酱缸里的,也有可能是搜查机关为破案而捏造出来的“证据”。静冈地方法院认为该案存在捏造证据的可能性非常高,将袴田岩释放,等待重审,此时,他已经被关押48年,成为世界上羁押时间最长的死刑犯。
检方表示不满,提出特别抗告,阻止重审进度。2018年,东京高等法院作出“不允许重审”决定。理由是,5件衣物照片因为受到当时拍摄的相机参数设置、曝光设置等限制,不能成为比较色调的资料。2020年,日本最高法院以“审理中存在不足”为由将审理退回东京高等法院,取消了东京高等法院“不允许重审”决定。
2014年,袴田岩被释放后在家服刑,长年累月的牢狱之苦,身心煎熬,身体早被摧垮,半世纪牢狱之灾不仅吞噬了他的青春,还带走了他的至亲。当年他父亲听闻他被捕后因脑梗塞倒下,在他被判死刑不久之后,母亲就去世了,半年后,父亲也去世了。
袴田岩母亲生前始终坚定认为儿子无罪,这种信念延续到姐姐秀子身上,一直坚信弟弟无罪,无论旁人怎么说,都坚定不移为弟弟翻案。直言无论50年也好、100年也好,只要还活着、就要为弟弟的无罪而战斗。法院决定重审案件后,91岁的姐姐代表袴田岩出席庭审。
二、法院重审判决无罪的理由
2024年9月26日,案件审理中,辩护律师证明当年味噌罐里发现的衣物是有人栽赃陷害,审判长国井认为案发工厂味噌罐中发现的五件衣物上的红色痕迹不可能是案发时留下的血迹,因为血迹“被味噌腌渍一年以上后,不应仍保持鲜红色”。法官并认为,衣服上的血迹可能是办案人员伪造,然后藏于味噌罐中。这是对于当年定案关键物证合法性和证明力的合理怀疑。
对于袴田岩当年有罪供述是否具有合法性,辩护律师从袴田岩审讯录音带中,发现当事人审讯时遭遇非人待遇:被定罪前3天,袴田岩被审讯时经常超过45小时,此前,每天被审讯时间平均不低于12小时。录音带还证明,袴田岩在要求上厕所时被粗暴拒绝,审讯者要求他“当场解决”。袴田岩曾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调查的过程,侦讯人员威胁他,即便杀了他,只要对外报告他因病去世就行了。吓唬、用棍棒打,一直轮流踢打他、直到凌晨2点。
针对袴田岩认罪供述的合法性争议,法官认为,该供述侵犯了当事人的沉默权,是执法部门对嫌疑人施加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通过非人道的调查方式获取的。因此,该供述笔录被作为非法证据而排除。
最终,法院认为,除五件衣物证据,其它证据的可信度有限,存在其他人员作案的可能,尽管多年来,各法院得出不同意见和结论,但根据刑事审判原则,不能认定袴田岩是犯人,因此判决无罪。
辩护律师透露,在日本要求重审案件、特别是这样已经被判死刑的案件,重审的门槛异常高,甚至需要证明原告无罪才可以提出重审请求。多年来,当年的办案人员纷纷袒露对有罪判决的疑虑,当年担任法官的熊本典道2007年打破沉默,坦言1966年静冈地方法院一审中,在45份袴田岩供述调查中,法院仅采纳其中1份。他痛斥当时的搜查机关:为什么要进行20天乱七八糟的调查呢?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袴田岩严就是凶手。一审之后、确凿的“五件血衣”证据才被发现,该关键物证被发现的过程,充满着疑点。当年负责搜查的原清水警察署搜查员向日媒透露:在最初搜查中并没有发现衣物。
其实,“袴田案”并不复杂,背后是日本司法和检察机关的角力,袴田岩成了牺牲品。袴田岩案是日本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五个对死刑案件重审后宣判无罪的案例,此前4例均因检方不再上诉而确定犯人无罪。在对袴田岩重审中,检方再次要求法院判处死刑,法院判决无罪后,检方是否上诉成为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