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平冤福建通海案之现实司法意义
清康熙年间,湖北官员于成龙平定匪患有功、政绩卓著,被朝廷任命为福建按察使,该职务相当于如今的省政法系统一把手,其时,同乡好友章吉仁在福建布政使任上,官位在于成龙之上。
于成龙一上任,即遭当地民众拦轿鸣冤,打听方知为通海案亲属,所谓通海案指当地渔民违反朝廷片帆不得入海“助逆”,违者严惩之朝廷禁令。抗令渔民被官府缉拿治罪,涉及人员众多,担任前按察使的章吉任已审案完毕,罪犯们正待朝廷秋后问斩。清廷颁布禁海令用以对付正隔海相抗的台湾郑氏政权,违反禁海令性质很严重,相当于触犯危害国安罪,任何地方官员丝毫不敢轻忽。
章吉仁按察使任上素有清誉,明镜高悬,还是在通海案上载了大跟头。禁海令的严酷在于,为消除通海者,朝廷鼓励民众举报违令者,奖励条件是,一旦查实,通海者家产将归于举报者所有。由此,为觊觎他人钱财,居心叵则的邪恶之徒与贪腐官员联手,故意构陷良善通海罪状,人为炮制众多冤案,喊冤者正是被诬告陷害者的亲友。
此时的新官于成龙有以下选项可选择:1、视而不见,对前任兼好友章大人审核通过的通海案,事不关己。2、象征性复查走过场,作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维持原判决结论,正告申冤者莫再滋事,违者惩罚。3、正儿八经地复查,无惧人情说情,有错必纠。
还有一种处理方式,认真复查,认为有误,矛盾上交,让上司定夺。各位乡亲,本官查明真相已尽力,朝廷天威,未敢抗拒,你们认命吧!
第三种方式对初来咋到的于大人最为不利,甚至凶险,直接后果,得罪好友兼上司的章吉仁,章作为直接负责通海案的前任,一旦错案大白,必然丢官罢职,仕途葬送,同僚数十年情谊化作云烟,从小玩到大,一同出仕,你余成龙下得去这个手,过得去这道坎儿?
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说仅仅开罪朋友上司,对自身无有威胁,古往今来,多少人踩着朋友上位。复查平反通海案对于成龙最大危害在于,禁海令为朝廷收台国策,朝廷重臣康亲王领兵驻防福建,禁海令属朝廷困台大政方针,对触犯禁海令者实施严刑峻法,营造高压肃杀氛围,就是讲政治顾大局,各级办案官员都这么想。于成龙纠错案,不仅打了审案官员的脸,也在打朝廷的脸,打皇上的脸,康亲王自然不可能答应,若一意孤行,冤案未纠,自己先倒大霉,混官场这么久,好不容易升至从三品高官,一夜回到解放前。更险峻的是,于成龙并无十足把握认定通海案确为冤案,只是合理怀疑,要启动复查,首先得要说服上级,假如查不出结果,于大人将威信扫地,脸面全失。
于成龙并非圣贤,对于可能的风险,自然思虑过,挣扎过,终究抵不过“天理良心“的灵魂拷问,一条道走到黑,自然碰到障碍,第一个反对的是前任章大人,理由冠冕堂皇,禁海令为朝廷大局,奉劝迷途知返,章吉仁并非包庇徇私枉法,后来的事实证明,其被属下小人所蒙蔽,酿成错案。对于章的苦口婆心,于成龙实践着他的政治智慧:痛陈利害得失,寻求上级支持,一次次拜访巡抚和总督,督抚大人感觉案件生疑,心理上支持,组织原则不允许随便乱来,战时状态的福建,康亲王才是真正的老大,复查通海案,必须过这一关。但没那么容易,于成龙获知,康亲王不允许复查通海案。接下来,于成龙会怎么做?
为取得康亲王支持,于成龙支开下属,独自挑着通海案卷宗于康亲王府邸门前高声宣读存疑材料,引发民众聚集围观,喧闹声招来康亲王,回复复查案件绝不可能!
于大人的倔劲上来,想到跪求复查的办法,盛怒之下的康亲王将于成龙捆绑入府,请来于成龙两位长官会审,福建巡抚和总督,面对厉声问责,于成龙毫不畏惧,声泪俱下般痛陈通海案的疑点,恳求复查全案,有理有理有节的慷概陈词,最终打动了似乎铁石心肠的康亲王,督抚大人为之说情,于成龙被同意复查通海案,但有个前提,若是复查不出问题,吃不了兜着走!复查结果通海案中大多数罪犯实为被陷害的无辜,冤情得解,云开雾散,贪渎失责官员悉数被查办,前按察使章吉仁用人失察,被朝廷问责,遭受断崖式降职,离开福建之时,于成龙深感“害”了老友前程,瓢泼大雨中送行,回家后病倒。耐人寻味的是,通海案平冤后,被于成龙折腾顶撞的康亲王非但未责罚于成龙,被其忠君体国情怀所感,举荐其接替章吉仁担任福建布政使。
于成龙平反福建通海冤案,并非历史传说。平冤能成功,原因是复杂的,广大冤主刚好遇到秉持“天理良心”的于大人主政福建司法,这是纠错案基础性条件。其次,于成龙遇见良知未泯的上司,假如坚持设置障碍,想查清冤情,纠正错案,亦为枉然。通海案的纠错过程,于成龙的执着起到关键,复查启动到复查过程,关山重重,数百年过去了,于成龙值得纪念,在于他对纠错的较真,现实中,错案原因复杂,权力干预客观存在,但并非坚不可摧。先前在通海案复查中设置障碍的各位大人,本意并非故意维持冤案,而是想当然判决无错,在于成龙的说服感召下,他们被触动,被良知发现,这才有了后面的复查纠错,通海案平冤予人的启迪:司法者,你们在感叹纠错难之客观原由前,该扪心自问,你有何作为,该坚守的坚持没有?